聊城新聞網 2006-2021 版權所有
新聞熱線:0635-2921017
來源:聊城晚報發布時間:2021-10-12 11:33:15
孩子對茌平黑陶有著濃厚興趣
文/趙琦 圖/田柏林
茌平黑陶的制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10年—181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已有4300多年。茌平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場鋪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遺址群。出土的3座陶窯,是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
為讓古陶文化流傳下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大師張玉春帶領熱愛黑陶藝術的同仁成立了聊城市黑陶研究所,通過對茌平教場鋪出土的陶窯及黑陶器物進行無數次現場勘察、實物比對,對失傳4000余年的黑陶制作工藝進行潛心研究,在復原的基礎上提高了制作工藝水平,注入了現代設計元素,使這朵古老的藝術之花再次綻放。茌平黑陶藝術家們秉承傳統手工工藝,融入現代審美理念,賦予了陶器新的思想和靈魂,使之更加鮮活靈動。
拉坯
茌平黑陶選用黃河故道河床下純凈而細膩的紅膠土,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工藝,最后采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方法燒制而成。拉坯成型是陶器制作的重要環節——將泥料切割成適量的陶泥,并用力固定在盤面的中心位置,隨著泥盤的快速轉動,雙手密切配合,反復提按,將陶泥做成需要的造型。最后,用鋼絲線從底部滑過,將坯與盤面分離,雙手輕輕托起端離輪盤。
“雕繪極其考驗藝術家們的雕刻技法。藝術家們在坯體表面繪制圖案花紋,將繪制的花紋按照事先的設計,雕刻出凹凸有致的層次感以及鏤空效果。”張玉春介紹,首先,用繪畫工具在坯體上壓出圖案花紋,畫出花朵的花瓣、花蕊、花莖、花葉等造型。繪制完成后,用特制的刻刀將需要鏤空雕刻的地方一一雕刻出來。下刀時要胸有成竹,用力均勻,干凈利落,一氣呵成。
雕繪
歷史垂名,造型取勝。茌平黑陶紋飾簡練,構圖舒朗,莊重神秘的黑色與透亮的光澤有機結合,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紋,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韻致,構成了黑陶獨特的藝術魅力。撥開黑陶神秘的面紗,聆聽歷史的回響,厚重的古陶文化正變得久遠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