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聞網 2006-2021 版權所有
新聞熱線:0635-2921017
來源:聊城晚報發布時間:2021-12-03 10:01:33
考棚街:在喧囂中守護“書香”
□ 張燕
沉寂一夜的考棚街,是被一陣讀書聲喚醒的。這條街長400余米,東西向,地處元運河、明運河、漳衛河交匯的中洲地帶,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此設置臨清試院而得名。
工部街是這條古街的另一個名字。臨清是貢磚的主要燒造地之一,永樂初年,明政府在此成立工部營繕分司,督理貢磚燒造。
商業文明與儒家文化在這里碰撞,使考棚街成為一條人杰地靈的古街。“怪才”吳秋輝、民族英雄張自忠,古往今來這里走出無數文人墨客、俠客梟雄。
考棚街牌坊 張燕攝
“紫禁城上有臨清”
讀書聲出自考棚街41號,這里是臨清市民族實驗中學的矗立之所。硬山式黌門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青瓦覆頂,垂脊飾以仙人走獸,雀替施以彩繪,具有清式府第大門的風格,給人一種古樸雅致之感。
明政府設置的工部營繕分司就在這里。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為了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開始大興土木。處于大運河畔,享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美譽的臨清,被其欽定為貢磚燒造地。
朱棣為何選中臨清燒制貢磚?“其一,臨清位于黃河沖積平原上,受黃河水反復沖刷,形成了紅、白、黃相間的‘蓮花土’。這種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出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其二,臨清傍臨運河,交通便利,燒出的磚可直接裝船運往北京。”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介紹。
燒制臨清貢磚的工人們在裝窯 商景豪攝
自明初至清末,臨清貢磚燒造歷時500余年,形成龐大規模。據乾隆五十年(1785年)《臨清直隸州志》記載和歷史學家傅崇蘭《臨清明清史初稿》考證:明清時期,在臨清“東、西吊馬橋,東、西塔窯,張家窯到河隈張莊”長達30公里的運河兩岸,“設窯192座,每座2窯,計384窯,每年出磚4176窯,計1044萬磚”。
“秋槐月落銀河曉,清淵土里飛枯草。劫灰助盡林泉空,官窯萬垛青煙裊。”康熙年間,客居臨清的江南文士袁啟旭曾賦詩吟誦當時的燒磚情形。督理臨清貢磚燒造、解運的機構,就是工部營繕分司。
工部營繕分司的設置,為考棚街的前身——工部街,帶來了200余年的繁華。“臨清的磚,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臨清。”河中船只輻輳,上萬塊貢磚,經此解運至紫禁城,其繁華富庶程度可想而知。
一州三縣童生應試之所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城主體建筑竣工后,用磚量急劇減少,明政府開始壓縮磚窯規模。隨著磚窯數量的急劇減少,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風光”200余年的工部營繕分司也被裁撤。
營繕分司和臨清試院舊址 張燕 攝
1776年,臨清由州升為直隸州,下轄夏津、武城、邱縣三縣。同年,州政府辟工部營繕分司舊址為臨清試院,作為一州三縣童生應試之所。試院又叫“考棚”,這條街也由“工部街”更名為“考棚街”。
在“臨清胡同游”發起人劉英順看來,清政府在工部營繕分司舊址設置臨清試院有一定歷史淵源。“工部營繕分司舊址的東側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的清源書院,這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編修于1934年的《民國臨清縣志》,記載了臨清試院的規模:“照壁左右為轅門,東曰掄才,西曰育士;大門內為宋五子祠;儀門內考棚四十九間,上棁三重各設窗以通光線;棚盡處有坊,曰人文蔚起坊;東西為內堂號,為四縣生童覆試之所;大堂五楹曰文昌,堂后廳為學使退息室,東西列屋幕僚分居之洵杰構也。”
清源書院藏書樓 劉英順供圖
習舉業而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稱作“童生”。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臨清試院是“童試”之地,“童生”通過縣、府、院三級童試,登科后稱作“生員”,俗稱“秀才”。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臨清試院成立64年后,山東道擢升其為鄉試會考之所?贾姓,被稱作“舉人”。作為臨清直隸州童試、鄉試的唯一場所,臨清試院為清代的科舉考試作出了重要貢獻。因其而得名的考棚街,也隨之成為車馬喧囂、燈火輝煌之地。
“這里永遠是我的家”
自廢除科舉、興辦學堂以來,臨清試院所在的考棚街41號一直是臨清的學府所在地。“怪才”吳秋輝、民族英雄張自忠、山水畫大師張彥青曾在此讀書;國畫大師李苦禪、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在此任教。
臨清縣衙南門閣樓 張燕 攝
吳秋輝(1877—1927年),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原名吳桂華,字秋輝,自號詫傺生,出生于考棚街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其一生歷盡坎坷,短短50年的人生中,寫下80余萬字的《詫傺軒說經》及其他國學著作30余種,被世人稱為“怪才”。
考棚街20號是吳家的老宅。這是一處不大的四合院,正房是三間西屋,硬山式屋頂覆以灰瓦,青磚墻面與木雕門窗古樸簡潔,北、南各有三間配房。也許是久經風雨浸潤的緣故,房子看上去滄桑厚重。
學術怪杰吳秋輝(資料圖)
光緒三年丁丑(1877年)八月初九日,吳秋輝出生在西屋內。“是歲生肖屬牛,故先祖特賜小名曰大壯。”(見吳秋輝《思舊錄》)后來吳秋輝長大,讀私塾、結婚、生兒育女,住的也是這三間西屋。
如今,在吳秋輝故居里住著的是他的侄孫吳彬柔。吳彬柔雖已年過古稀,但身體還算硬朗,終日以書畫自娛。子女曾勸他搬離老宅,但是吳彬柔不舍得,他說:“我出生在這條胡同,這里永遠是我的家。”
聽著朗朗讀書聲,聞著陣陣油墨香,漫步于考棚街,別有一番意境。600余年過去了,考棚街雖然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但是其留給這座城市的獨特記憶和文化積淀,卻深深地烙刻在了人們的心中。喧囂的胡同中散發的“書香”,是它對過去歲月最好的致敬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