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聞網 2006-2021 版權所有
新聞熱線:0635-2921017
來源:聊城晚報發布時間:2021-08-20 10:26:37
本報記者 陳金路 本報通訊員 鹿飛飛
8月16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1—2023年度“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東昌府區堂邑鎮、陽谷縣壽張鎮、茌平區、高唐縣分別被命名為葫蘆雕刻、壽張黃河夯號、剪紙、書畫特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東昌府區堂邑鎮被推薦參加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記者發現,成功入選“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兩鎮、一區一縣這4個地方,其民間文化藝術各有特色。
“葫蘆雕刻之鄉”東昌府區堂邑鎮,以其葫蘆雕刻贏得不少美譽。2008年6月,東昌葫蘆雕刻和東昌府木版年畫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府區被命名為中國葫蘆藝術之鄉,堂邑鎮為葫蘆雕刻和木版年畫集中地。2007年,堂邑鎮為保護葫蘆雕刻和木版年畫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堂邑藝人現在和以前的作品,制作圖畫展板,修建了葫蘆博物館。東昌府區計劃投資50億元,在堂邑鎮西側打造葫蘆小鎮三區聯建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入選國家發改委“千企千鎮工程”項目庫以及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庫。
壽張黃河夯號 張春梅 攝
“黃河夯號之鄉”壽張鎮,是黃河下游山東西首的一個古老縣邑。從先秦到解放前這段時間,黃河決口泛濫達1953次,重要改道有26次,其中途經壽張就有6次。勞動人民在抵御黃河水侵害而修筑堤壩或建屋打地基過程中,為了共同協作、統一步調、緩解疲勞、提高士氣,在即興喊唱中形成了一種特殊娛樂形式的“夯號”。上世紀50—60年代,民工在筑堤時成立了眾多打夯隊,他們邊筑堤打夯邊進行夯號比賽。因為壽張打夯隊不僅夯打得好,夯號喊得更好,于是陽谷壽張黃河夯號成為了當時所有夯號的代表。
“剪紙之鄉”茌平區,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如新人結婚時,都有窗戶上貼大紅喜慶的團花(民間俗稱“紅月亮”“包角花”)、合碗的傳統習慣,F在茌平區各鄉鎮都有剪紙高手。明初大移民這種特殊歷史時期,使茌平剪紙藝術既具有本土悠久的歷史積淀,又具有來自東西南北不同特色的融合。經過不斷地發展傳承,形成了茌平剪紙現在粗獷傳神、巧中有細的獨特特點。茌平區民間文化保護(非物質遺產保護)經費現已列入政府專項經費預算,加上其他社會資金的投入,每年投入不低于50萬元。
“書畫之鄉”高唐,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里培育了一批書畫名家,李苦禪、孫大石、謝家道、韓靜霆、李燕等畫家均是高唐當代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中國美協、書協會員現有高唐籍30多人,省級美協、書協會員近百名高唐籍人及一大批書畫愛好者,形成了“人人愛潑墨,戶戶習丹青”的濃厚氛圍。高唐縣政府投資1200余萬元在風景秀麗的魚丘湖畔建設了孫大石美術館;投資2000萬元興建了李苦禪藝術館;投資7000多萬元興建了以書畫為主產業的書畫一條街。2020年,總投資約52億元、占地1387畝的高唐縣書畫文創產業園開工建設。這些重點文化基礎設施的建立,為開展書畫交流、培訓、展覽、研討、拍賣和名家筆會等系列活動搭建了良好的載體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