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聞網 2006-2021 版權所有
新聞熱線:0635-2921017
來源:聊城晚報發布時間:2021-08-17 09:16:31
本報記者 孫克峰
多辦一件實事,就多溫暖一片人心,多凝聚一份力量。
加快推動綠色殯葬建設,促進移風易俗,滿足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是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體現。
為回應群眾關切,解決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聊城市殯儀館公益性守靈廳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
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還將大幅縮減聊城城區群眾的喪葬支出,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路、一次性辦好親人的“身后事”。
【殯葬現狀】
我市公益性守靈廳服務尚屬空白
據統計,東昌府區、開發區、高新區、度假區常住人口為132.49萬人,按省民政廳確定的7.18‰常規死亡率推算,城鄉每年約9512人死亡。
聊城市殯儀館建于1996年,位于聊臨路刁莊大橋附近,屬國家三級館,館區總面積29885平方米,建筑面積5739平方米,停車場13000平方米可供大中型追悼會停車使用。
該殯儀館擔負著東昌府區、開發區、高新區、度假區的殯儀服務,火化任務逐年遞增,其中2018年火化3943具、2019年火化4687具、2020年火化6175具。
通過系統數據比對,聊城城區每天約有15場至20場喪事需要守靈廳,而公益性守靈廳服務我市尚屬空白,群眾對殯葬擴展服務的愿望和期盼逐步提升,實現城區規范治喪迫在眉睫、任務重大。
由于受地域習俗影響,現在聊城城區居民治喪多為樓室內搭設靈堂或小區公共場所搭建靈棚,花圈、花籃多堆積在樓道、走廊內,干擾居民正常生活,違背文明城市建設理念。
同時,聊城城區居家治喪流程繁瑣、空間狹小、擾民投訴多。如果租賃私人場所治喪,費用在1.5萬到3萬元之間,支出普遍較高。
【聞聲而動】
投資1944萬元建公益守靈廳18間
“三遍訪”期間,聊城市民政局民情書記接到群眾意見反饋,希望提升聊城公辦守靈廳的規模和檔次,降低群眾喪葬支出,疏導居家治喪現象,倡導厚養薄葬的文明之風。
“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是黨中央提出的要求,滿足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減輕群眾治喪經濟負擔就是人民群眾最急最盼的問題。
聊城市民政局黨組對群眾的訴求高度重視,并迅速行動,于2020年底報請市政府同意,確定投資1944萬元,在聊城市殯儀館建設公益性守靈廳18間,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
今年1月29日,聊城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2021年全市重大民生項目,聊城市殯儀館公益性守靈廳建設項目名列其中。目前,該項目正在緊張推進中,年底前將完成建設。
據了解,公益性守靈廳本著堅持公益性,強化服務性的宗旨,依據相關政策,按照保本微利、低價切入、高品質配套的原則,致力于讓每一個殯葬服務程序都能體現公益性精品服務。
公益性守靈廳建成后將能滿足東昌府區、開發區、高新區、度假區城鎮居民的守靈服務,讓群眾享受綠色、文明、低碳、環保的殯葬服務,在傳承中華禮孝喪葬文化的同時,讓老百姓消費得起、承擔得起。
【惠民之舉】
讓喪葬更便捷 支出壓減80%
一個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是,聊城市公益性守靈廳將為群眾帶來哪些具體實惠?答案是,便捷、環保、節約。
公益性守靈廳提供遺體接運、守靈、悼念、火化、安葬一體化殯葬服務,群眾選擇使用公益性守靈廳可以免去在家庭、醫院、私人場所之間的奔波,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路、一次性辦好親人“身后事”。
此外,結合殯葬基本服務的特點,公益性守靈廳已初步制定出一系列綠色節能低碳措施,例如公益性守靈廳內統一使用可循環使用的祭祀物品,花圈為絹花圈、香燭采用電子產品、黃紙用電子焚燒顯示屏替代,全面禁止一次性紙扎祭祀用品進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喪主由披麻戴孝改為戴白花、戴黑紗,不出大殯、不辦長喪、不大擺宴席、不鋪張浪費,每戶喪葬費支出約在3000元以下,壓減80%以上費用,為群眾經濟“減負”、精神“松綁”。
費用降低了,殯葬服務質量是不是會隨之下降?面對這個疑問,聊城市民政局也提前做了安排。
在公益性守靈廳啟用前,他們將邀請殯儀服務專業人士對即將上崗的員工開展集中培訓,并適時組織員工外出學習先進服務流程和規章制度,避免群眾對公益性守靈廳產生“公益的即是粗放的,廉價的即是低劣的”認識偏差。